发布时间:2022-09-30 14:23:44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纵观历史长河,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文化瑰宝,有些文化瑰宝也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。比如:围棋、丝绸。
根据记载,围棋始于“五帝”之一的尧帝,发明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随着时代发展,逐渐发展成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。
传说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,我国就有了丝绸,刺绣则分为宁绣、湘绣、苏绣、京绣、粤绣、蜀绣。
也正是因为丝绸和刺绣,让我国开通丝绸之路,对当时的中亚、欧洲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。可以说,中国的丝绸,是世界上最早的奢侈品消费品。
除了这些文化瑰宝以外,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很多民俗文化,在《汉书·王吉传》中有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的记载。
《礼记·王制》云:“岁二月,东巡守。至于岱宗,柴而望祀山川。觐诸侯,问百年者就见之。命太师陈诗,以观民风”。
意思是说,国君喜欢出巡调查民间百姓生活,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,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(国风)呈递给国君。
国君通过这些民歌,“观风俗,知得失”,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。渐渐的这些习俗成为“民歌”,有的则成为大家口中的“俗语。”
俗语是老祖宗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,也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遗迹,别看它本身很简短,不像古诗词那样富有涵养,但蕴含的道理却能影响人的一生。
可以说,这些俗语经常陪在我们身边,不管是结婚生子,还是吃饭睡觉,能遇见的地方都能碰见俗语,比如“吃饭大汗,一生白干”,那么“大汗”是什么意思?
老人常说:“种地流汗,情有可原。搬砖流汗,情有可原。跑步流汗,也是情有可原,”因为人们干的都是力气活,在大量运动后,体内就会进行大量的氧化放能反应,产生大量的热能。
身体机能为了维持一个良好的体温,因此会用出汗的方式将这些热量尽快散出。所以从正常情况来看,身体出汗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不过吃饭流汗却非常不理解,毕竟吃法不是力气活,虽热有人说,吃饭要动筷子动手,吃饭要动嘴巴动舌头,怎么不是一项出力的事情?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,但吃饭出汗证明还是身体有问题。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
“汗为心之液,出汗养阳”,过度出汗对身体有很多影响。一个人之所以出汗,是因为体内的“气”有一个安定的状态,因此会通过脸部和背部流露出体外,这就会导致一个人“出汗”。
一个人之所以“气不定”,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身体剧烈的运动,或者是因为本身就“气虚”,所以不动或者小动也会出汗。因此“大汗”的意思就是出汗多。
在中医理论中,出汗多是气血虚、身体弱的表现,在吃饭过程中出现大汗的情况一定要注重,因为中医讲究“汗血同源、精汗同源。”
汗液大量流失暗示人体津液的损耗,长此以往会出现精神倦怠、四肢乏力、失眠多梦、心悸气短等问题。
在古代,医疗条件匮乏,再加上生活条件有限,很多人身体出现状况都不会及时就医,最终拖成病,而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生病,一场病有可能花掉半生的积蓄,所以古人提醒,吃饭时出大汗需要谨慎。
总的老说,老祖宗的话特别有道理,比如血糖高的情况下,就会出现“吃饭大汗,一生白干”的情况,所以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还需要格外注意。
Copyright © 2010-2017 版权所有 一瓶巅峰能量咖啡官网正品旗舰店